西安美术学院思政部 曹芳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两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到社会,到个人,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问题非常多,这里重点关注一个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一个国家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的源泉,也是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根本。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质上已经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这样两句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这段话里提到两个关键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到:“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2
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刻在血脉中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那么,为什么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理想。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这个民族,爱我们存身的集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集体,是每一个个体赖以生存、赖以维系的源泉和纽带,是每一个个体共同的家园。从这个基础上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连接起来的纽带、桥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精华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把它概括为这样六个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个方面,既是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今天,它仍然有着非常鲜明的、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时代意义。
1、“讲仁爱”
“仁爱”是什么?众所周知,“仁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当中,儒家是一个主要的核心部分。儒家思想以“仁”为立足点,而“仁”怎么来理解呢?“仁者爱人”,爱人之心就是“仁”。在这个基础上,涉及到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待人,就是“忠恕之道”,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待己,就是“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协调好和他人的关系。
在做好“待己”“待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仁”加以升华,也就是“博施济众”。在过去,儒家倡导“进则兼善天下”,在今天,我们倡导个体要奉献社会,对社会、对集体要有奉献精神。这些可以说都是“仁”的体现。
“讲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根源,是仁政、和合、大同的政治理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友善”的提法和“仁爱”之心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2、重民本
什么是“民本”?民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民本的基本理论主张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语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重”,这样的观念是从古至今我们都不曾忘却的。“民本”的实践表现,在过去的时代,在古代中国,强调用“利民、养民、富民、教民”等手段来对人民进行统治。而在今天,我们为什么不用“民本”而采用“民主”这样一个词?因为“民本”与“民主”这两个词之间,是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的。它们的共性在于“人民为重”,它们的差异则在于,“民本”强调的是“为民做主”,而“民主”强调的是“由民做主”,也就是说,这个做主的权力,是归统治人民的人所有,还是人民所有。这样的区别,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民主”取代“民本”提法的关键所在。
3、守诚信
什么是“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孔子所说的“四教”之一。《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今天,“诚”“信”二字,“诚”是内心之真诚,“信”则是待他人要守信诺,要有信义。“诚”心外化在外表,就是“信”之所在。在现代社会,诚信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的伦理基础。在古代中国,“诚信”首先是反映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而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诚信”已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的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包括在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当中。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出的“诚信”和“敬业”,都和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诚信”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4、崇正义
什么是“正义”?义者,宜也。《墨子·天志下》曰:“义者,正也”。义,首先是目的的正义,其次,也包括手段,也就是行为的正义。儒家思想以及我们的传统道德生活中关于“正义”的含义,主要谈到了三个方面:第一,伦理秩序与天下公义;第二,道义为先的价值原则;第三,义务为本的人伦责任。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涉及到很多“义”的部分,比如“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我们今天谈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社会层面的部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我们的传统政治文化中虽然很少直接提及,但如果从“义”的大概念来看,“义”的根本的原则,“义”的理念,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5、 尚和合
什么是“和”?不同的事物,互相和谐,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和”。“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得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在今天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既是一个社会治理目标,也是一种和谐的人际道德精神。“和谐社会”的本质仍然着重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样的“和”的观念,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非常明确、非常深厚的精神财富。
6、求大同
什么是“大同”?《礼记·礼运》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这样的一个“大同”理想,它所反映的是一个和谐的、平等的、友爱的、没有争执、没有差异的理想社会。它非常美好,但同时,它又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一个理想,它所提出的时代,它一直以来存在的时代,是古代中国。它的阶级基础,它的时代环境等等,都使得它无法具备实现所必须的客观现实条件。在今天,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大同”理想,它所憧憬的美好未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它所不具备的社会现实基础,在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有了初步的实现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同”的理想,是我们今天“中国梦”的一个民族根基,几千年来不曾忘怀的民族根基。而我们所谈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国家的理想、社会的理想、个人的理想,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中国梦”的理想,也就是在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的“大同”之梦的理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三个方面:
首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当代中国的实际,就是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
其次,要深入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在学习与传承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与今天的时代环境相结合,抽取传统文化当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部分。
第三,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这是民族性的部分。同时,大家也会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当中,有一些概念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是比较少的,比如“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这是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并整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
这样,我们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仁义礼智(信)”等等的传统价值理念没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概念的提出,是有着它们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属性,时代的局限性,阶级的局限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要汲取其中有价值的精华部分的时候,对同时存在的糟粕部分,也是必须要抛弃掉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传承精华,抛弃糟粕,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承载着过去时代复杂痕迹的词汇直接拿来使用,而是要抽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重新改造,重新总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
这样,又回归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提出的源泉、土壤与基础;而我们的今天,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源于传统,高于传统,达到一个升华的境界。
注释: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3. 《礼记·礼运》。
注:本文发表于《新西部》2014年第32期,并入选《第五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