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页  本站首页  机构简况  学院新闻  普法专栏  理论园地  思政研究  外媒报道 
报告讲话
张岂之:大学生读传统文化经典重在发掘精神(实录)
2015-11-09 09:02  



来源:凤凰网综合 


11月7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幕,著名思想史专家、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先生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以下为讲话实录:

各位学者、朋友们、同学们,大家好!祝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的举行,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论意义。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阐述中国特色外交理念的时候,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9月28日在纽约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时候,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做了全面的论述。今年10月19日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与英国开创合作共赢的黄金时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丰富的内容。

在21世纪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70届大会上所说,世界各国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当今世界仍然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的贫困之中,每年近600万孩子在5岁以前就夭折了,近6000名儿童未能接受教育。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了2015年后发展历程,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或者发展响应尊严的光明的前景,这是习主席在联合国发表的讲话,这个论点得到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的一致赞同。习近平接在2015年世界减贫与发展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全世界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共同深化全世界的减贫工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今天我们外交方面的重要理论,而且也是价值观问题,承认不同国家的人民在价值观上具有共同的方面,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也不会有世界上的人类共同点。地球上面60多亿人都想过幸福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点,这个基点和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全相融。马恩曾经说,人类的未来要建立一个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世界。用中国古老的术语来看,从小康走向大同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的关头。

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有他们的历史文化传承,有他们不同的政治制度,因而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总之,我们要承认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而不同的国家又有不同的价值观,这在文化上表现为,一方面我们要传承发展自己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吸收全人类的精华为我所用,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第二,中华文化5000多年历史的认同。

今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两次提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成果。他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中华民族的壮举。他在这个讲话即将结束的时候又说,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9月3日早上,我在家里坐在沙发上观看阅兵的盛典,而且听总书记的报告讲话,“抗日战争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我就觉得站得很高,我就在沙发上站起来了,一个人在那里鼓掌。

为什么要认同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这个我稍微叙述一下。在我们党的十六大上,发的公报里面就提到,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会上有同志就提出来,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只5000年,我们有了6000多年、7000多年甚至8000多年的文明成果。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说)我们必须要守住一个数字,就是5000多年这个数字。5000多年这个数字从何而来?司马迁写《史记》从距当时2000多年的黄帝起写中国历史,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守住一个年代——5000多年。7000年、8000年也是5000多年。

这是我们的基点,5000多年的文明史。当十六届七中全会讨论文化问题的时候,又把这一点重申了,四个文明古国里面有哪一个国家的文明5000多年以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没有中断过呢?就是我们中国,当然这个学说讨论起来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要坚持5000多年文明史?第一,这是事实,如果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就不可能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二是守住维护这个论点,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特色。中华文化5000多年没有中断,我们的爱国主义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三是通过5000多年文明史才会知道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其历史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走到今天的。当然我们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这些深入的学术研究,这也就是我今天在这发表演说,希望我们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能够组织老师围绕这个大课题来进行研究。

第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这方面内容很丰富,但时间来不及做全面的介绍,我只选择其中的一两点和大家一起来研究。

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此,如何理解?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可以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面临许多挑战,这是客观事实。例如西方有一些国家通过数据库对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还有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常受到外部攻击,对此我们现在整合的力度是不够的,分析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我们意识形态的工作效果也有待于提高。这一点我们今天还是要引起十分的注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包含着我们意识形态安全、包含着我们坚守自己道路的一种捍卫性。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说:“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还要提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经过一年的修改补充,到2015年10月15日公开发表,其中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其中有发人深思的论述: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历史关头,文化都有改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舞,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文化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怀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我的体会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修复能力,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民族从危难中走出来的,就是司马侯所说的一句话:“多难兴邦”(《左传·昭公四年》)。这是民族的修复能力的表现,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等,都是民族修复能力的表现。在历史书里面记载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家喻户晓,也是民族修复能力的表征。我希望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志们能够把文艺座谈会上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做一次讲演,这个是非常需要的。

依据以上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我们在大学、无论是哪一所大学,为同学们开设一篇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引导青年学子们读一些中华文化的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要引导同学们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重点放在发掘其中的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中华文化精神的感染,从而提高自己的世界观和认识能力。

最后我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总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三个方面我体会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伟大的精神力量所在。

西安电子科技成立人文学院值得庆贺,电子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结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讨会也值得庆贺,从一个时代尖端的大问题座谈,才能使我们看得更高、更远、更有信心,最后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召开的这次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 中国西安含光南路100号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978  陕ICP备 05010976号-1